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勢在必行

2005年1月一名女同學前來咨詢職業發展問題,她的第一句話:「我不想活了!」我當時感到十分震驚,是什麼職業問題讓她失去了生活的勇氣?原來她成績非常優秀,但是缺乏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在面試時處處碰壁。遭遇了多次尷尬後終於找到一家小單位,但是因為英語沒有過四級而被用人單位拒絕。她感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是痛苦的,人生前景是暗淡的。四年的勤學苦讀卻得不到一份工作,自己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是啊!職業發展和就業已經困擾著無數大學生也包括研究生,他們的職業生涯值得我們關注!2005年北京地區有15名大學生自殺,專家分析主要是因為大學生學習壓力大,就業形勢嚴峻兩大因素造成的。現在大學在人們的頭腦中不再「神聖」,隨著大學擴招,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大學學習,坐在出租車上聽到司機搖頭歎息:「哎!現在的大學生!!」,看著司機不屑的神情,聽著世故調侃的語氣,作為高校教師,我心理像是打翻了五味瓶。
  在大學工作的日子,我時時感受到大學生們的所思所想。每年的九月,秋高氣爽,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生懷揣著理想,帶著親人的囑托,老師的期望會聚到大學。每一個新生都是那麼的興奮,青春的朝氣洋溢在他們的臉上。我看著他們總是在心理默默的說「你們做好大學四年學習的準備了嗎?」。在這個精英群體裡有的奮進,有的迷茫,有的艱辛,有的奢侈,有的純樸,有的圓滑……大學也試圖在極力引導同學朝著他們的人生目標前行,然而為什麼許多同學會徘徊在十字路口?
  中國長時間的應試教育埋沒了大多數同學的興趣和創造力,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大學仍然延續著應試教育的模式,老師講課,學生記筆記,期末背誦應付考試。一些同學失去學習的熱情,他們消極、曠課,墮落,畢業時自然無人問津,甚至被勒令退學;一些同學盲目去社會實踐,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畢業時兩手空空,沒有專業優勢;一些同學參加各個社團,提高自己綜合能力,成了「多而不精」,沒有核心競爭優勢;一些同學埋頭苦讀,考級、考證,畢業時眼高手低,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在畢業生雙選會上,許多同學對自己的專業前景認識不清,對用人單位不夠瞭解,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能夠做什麼?其結果自薦書投出去了,往往石沉大海。大學生缺乏系統科學的職業規劃教育,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有的用人單位甚至拒絕招收應屆大學畢業生,理由是大學生職業意識差,理想主義,大事不會做,小事不願幹。就業現狀令家長不安,學生焦慮,政府和學校發愁。
  2005年的冬季對於高校大學畢業生來說是異常寒冷的,全國高校迎來了畢業生又一個高峰年。在各個招聘會現場,大學生們在寒風中排起了長長的隊伍,而各大媒體上出現的一幅幅充斥著人頭和焦慮表情的大學畢業生求職圖片令人不寒而慄。2005年底有的專業就業率不到10%,難道大學生真的多了?大學生的素質很差嗎?
  大學生就業難有客觀存在的社會環境因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諸多原因。200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117萬,2002年145萬,2003年212萬,2004年280萬,2005年340萬,2006年400萬。另悉,2006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初步安排40萬,其中博士生5.6萬;普通本專科招生計劃初步安排530萬,其中本科260萬。預計2010年普通高校畢業生直逼600萬人。大學不再是天堂,不再具有炫耀的資本。大學成了社會大眾教育,學歷與社會身份脫離了直接關係,曾經以為上了大學就是前程無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然而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學生的學習思維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大學只顧自己的「閉門造車」,學生只讀「聖賢書」。當他們畢業時才發現自己學的知識市場不需要,而市場需要的自己卻沒有。企業缺乏人才,大學生就業卻雪上加霜,這種荒唐的「矛盾邏輯」愈演愈烈。
  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同學在自己的考研日記中這樣寫道:「我想讀書,讀書是一種消遣。只恨這15年來,自己只忙於一次又一次的考試,沒有好好讀書。讀書啊,讀書啊,我只能喜歡一本,買上,然後翻一遍,如此而已。可是我拿了一本《純粹理性批判》,又看不下去了。原想好好讀書,可我要考研,又是為了考試,宿命啊。沒辦法,我懷疑本科出去沒人要我,唉,到這種地步,除了考研,還能有什麼追求?」不是以讀書為目的,這樣的研究生既沒有真才實學,又沒有職業能力,以後的求職大門對他們也將緊閉!
  2005年教育界發生了一些震撼新聞:北大的賀衛方教授拒絕招研究生,理由是真正的優秀的學生沒有招收進來;清華大學陳丹青辭職,理由是不能認同現行人文藝術教育體制;王垠,男,清華大學計算機繫在讀博士,本科就讀於四川大學,大四時被保送清華大學攻讀直博學位,在只剩一年就博士畢業時申請退學。陳丹青一個是博士生導師,王垠一個是博士生,二人先後都向清華大學說不,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教育機制和體制的深思。2005年11月17日在華東師範大學科學會堂隆重召開了「大學生創業和職業發展教育論壇」。上海市科教黨委副書記翁鐵慧指出當前高等教育要從發展數量轉向提高質量,切實提高大學生職業發展素質,並提出兩點希望,一是希望高校能建立健全專業化的職業咨詢隊伍,二是希望大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科學、合理地規劃職業生涯。職業生涯規劃這個陌生的名詞已經走進校園,人們開始用職業發展的思想審視大學生的培養過程。
  我時常想什麼樣的大學生活才是完美的?無數莘莘學子帶著朝聖般的虔誠從五湖四海來到夢中的「象牙塔」,然而大學究竟給了他們什麼?有的同學能力突出,才華橫溢;有的同學卻成績平平,毫不自信。為什麼身出名牌大學的同學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而普通大學的同學卻成了香餑餑?到底是大學改變了他們,還是他們借助大學平台改變了自己。
  不管社會對大學生有多少非議,無庸質疑的是大學生仍然是社會人才的精英階層,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大學生應該自己做主,主宰自己的前途命運,敢於正視自己的弱點,發揚優點,挖掘自身潛能,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把大學作為未來職場探索的「試驗田」,有目的,有意識地規劃自己的未來,為以後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書教大學生如何提高求職技巧對付面試官,於是很多學生趨之若騖,妄圖在短時間迅速提高自己的能力,這種做法無疑是飲鴆止渴。用小聰明和不誠信的伎倆得到的職位是經不住用人單位的考驗,所以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必須標本兼治,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全面學習培養自己的職業生存能力。人人都知道就業難,「狼」來了,但是如何對付狼的威脅卻束手無策。本書根據作者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運用翔實、生動的案例闡述大學生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引導大學生在學校完成一個職業人的轉變過程,成為市場需要的人才,以及如何掌握求職策略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獲得一份理想的職業。希望本書能夠給正在孜孜求學的大學生帶來新的學習和生存理念,給他們的人生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現任職於重慶交通大學,長期從事職業生涯規劃研究,運用策劃思想,結合歐美職業生涯理論和現代職場理念進行創新,形成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6C」知識體系,即職業發展理念、職業生涯設計、職業能力、職業品質、大學職業生涯管理、職場面試營銷。該體系突破了傳統應試教育瓶頸,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指明了新的方向,為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提供了新的、有效的解決方法。朱輝榮老師有著豐富的職業發展咨詢和培訓經驗,曾經為許多大學生指點迷津,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走出職場困惑,最終獲得了理想職位。朱輝榮老師在重慶交通大學、重慶工商大學、西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解放軍通信學院、南方翻譯學院、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和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等十幾所高校舉行了職業生涯規劃專題講座,深受廣大同學歡迎,在高校掀起「職場旋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