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立體構成的空間形態

構成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在藝術設計基礎教學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對學生在進入專業學習前的思維啟發與觀念傳導。1919年的包豪斯設計學院在格羅皮烏斯提出的「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口號下,努力尋求和探索新的造型方法和理念,對點、線、面、體等抽像藝術元素進行大量的研究,在抽像的形、色、質的造型方法上花了很大的力氣,他們在教學當中的這種研究與創新為現代構成教學鋪下了堅實的基礎。 立體構成作為傳統基礎課程,基本上是遵循創始人阿爾伯斯的教學理論, 即不考慮任何其它材料,通過紙來研究立體的造型和空間關係。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在不斷的更新,對立體構成的教學要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當中不斷的創新與發展,使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後能對設計的觀念有所擴展和深入,提高對美的認識,用一種空間地、視覺地綜合思想去看待設計,創造更美的視覺環境。
構成教學當中,立體構成可以說是對平面、色彩與空間的綜合理解。研究的方向是追求有關形態的所有可能性,這就要求學生從理論上加強造型觀念培養,從諸多方面進行形態要素的分解、組合等視覺綜合訓練,從而加強他們對形態的全面理解和意識昇華。作為形態這個研究的主體,我們除了對造型結構的把握外,還應重點在構成造型的材質和空間環境的互動上加強訓練。
本文將重點在空間這方面進行討論。 一、形態存在於空間中 現代的立體構成教育不單純局限在一個物體本身,而是在描述一個環境與物體的關係,所謂的環境就是一個空間概念,即包括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每一件作品都應在造型存在與環境對話中給人視覺、聽覺、嗅覺等全方位感受。就像一件雕塑作品或建築一樣,它們的存在都應考慮到與周圍環境的呼應,它的美也因空間的自然狀態或人為的雕琢而變的更加燦爛。當今,人類加強了對環境的保護,在設計方面嚮往一種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空間環境,這種形式在設計中被廣泛推崇,例如美國著名建築設計師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充分利用地形、水體等自然環境,依山傍水,造型獨特,做到了建築主體與自然環境的完美結合,建築形態不是刻意強加於環境,而是自然成長於環境,是形態與空間環境相互依存的一個典範。在中國,「天人合一」是傳統哲學和審美思想的基本精神,這正是體現了一種和自然和諧、親密的關係,即「意」和「境」的高度統一,這樣的「統一」也就是我們在立體構成教學當中應該強調的完整性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在構思方 案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它的環境因素,它應該放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通過什麼方式來使主體形態更加完整和耐人尋味。可能是通過燈光明度和色彩的變化來加強它的空間感,或許環境與主題形態的反差形成對比加強了它的獨特性,或許是投影和形態主體的大小、方向變化加強了它的表達,等等這一切都會發生相應的視覺反應,這樣一種感受是空間的、全面的。因此,在立體構成教學中,我除了讓學生瞭解最基本的知識外,還有一個較大的作業,既在展廳給每個學生分割一塊空間,或自己根據想法選擇滿意的位置來進行方案的構思和創作,這樣在創作前就給了學生一個空間的概念,並始終伴隨在他們的創作過程中。另外,在命題時,給學生一個較寬泛的題目,比如像生命、夢等題材,運用所講的知識和自己的觀念從草圖到最終定稿製作。採取以三人為一組的原則完成,這樣既可以集思廣益,又加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效果也很好,思維得到了很好的擴展和提高。 從專業角度來講,空間並不被認為是設計的元素,但它對於理解設計的概念是如此重要,所以應該把它作為我們整體設計的一部分來考慮。在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中,空間被認為是設計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沒有空白空間的設計就如同聚會上的饒舌者一樣令人厭煩。因此,在立體構成中的空間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日後的專業訓練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非物質空間 在現代,人們對空間的概念不僅僅是局限在三維空間當中,把人的意識形態也作為空間的延續。一件好的作品能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和精神的滿足,這種聯想是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的。 在東方,中國人以一種感性的意識形態,更早地意識到,要認識完整複雜的世界,必須要有一種精神的超越。在培養一個學生的初級階段,重要的是加強創意思維的訓練和潛力的挖掘 。立體構成是這個階段關於空間的重要訓練課程,我們把這種意識形態的觀念可以作為客觀的空間意識和主觀的空間意識形態,客觀空間是指我們的作品本身和限定空間環境,這樣的一種形態是作者創造的和客觀存在的。主觀空間則是起到一個互動的作用即作品對觀者的影響 ,例如在一個人在四周塗滿紅色塗料的屋子裡面,會有一種很壓抑、急躁的心理感受,這種感受便是主觀意識形態的反應。它們的相互延伸便構成了 「空間綜合形態」概念。這種非物質空間的感受是對物質世界的延伸。 空間與時間是相對應的,當在同一空間中,時間發生變化時,空間就會出現疊加、多鏡像的錯綜複雜的表達方式。在繪畫作品《下樓梯的裸女》中能清楚的看到杜尚對於純粹繪畫語言的逐漸脫離,在第一幅作品中從用色到形體,到筆觸的運用都充滿強烈的繪畫性和立體主義傾向。讓人產生無限的想像,彷彿置身於空間中去感受。他尋找有關速度的連續信息,把他歸納成整體來表現,造成了空間的「顫動」。這就使作品的產生了主觀能動性,並給予了觀者接受和體會作品的無限空間。這種思維讓我們在已經賦予的空間中更加強了一種意識延伸的空間。對立體構成的認識更加寬泛。 當我們處在同一空間和時間狀態下,去看一件作品,我們可能會專注它的某一部位,這時,這個物體、景象就會從它周圍的環境中突出、顯現出來,變得漸漸擴張起來,而周圍的物體、部位會退後,縮小。客觀與主觀是交替作用的,當主觀要強調、要專注時視覺就會作出相應的放大的調整。這就是藝術中的誇張,它構成了一種非物質空間的引導,也是我們在作品構成當中的主體元素。所以,我們在立體構成教學中,始終強調構成的物質主體,它是一種視覺語言,是展開我們無限想像的一條思路。 想像對於形態而言,是對那些作品的感知和再現,是物質視覺到非物質感受的移動和延續,這也是我們在立體構成教學中希望學生能夠體會的。 物質空間和非物質空間都是我們表達的內容,因為它是一個整體,是通過視覺、觸覺、感覺等來面對的完整形態。在立體構成教學當中,我們更多的強調是一種感性、一種思維方式。立體構成的空間概念給了我們足夠的範圍去想像和創造。在教學當中,我對空間的理解有了更深的體會,彷彿就像我們生活的環境一樣重要,沒有了空間和空間的想像,那將會變得無意義。 當代設計的觀念就是創造價值,注重提出新的觀念,發現新的開始。作為教學更應具有一種前瞻性,我想立體構成的教學中空間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