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高連奎:中國貨幣政策的致命錯誤

筆者認為,中國金融問題,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的關鍵因素不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上,而是在日准存貸比的監測上,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了去年9月份的中國企業倒閉潮,而且這一政策到現在仍然是制約中小企業融資的關鍵因素。

  貨幣政策太重要了,因為貨幣政策的一個小異動都會對實體經濟產生難以想像的影響。讓通貨膨脹影響民眾的生活不是我們想要的,讓企業老闆們跳樓關廠,工人失業更不是我們想要的。中國經濟的問題肯定是出在了貨幣政策上,我們現在必須弄清的是出在了哪個環節上。

  在之前筆者一直認為問題出在存款準備金上,存款準備金太高了導致銀行無錢放貸,比如在2007年1月份時,中國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為9%,而到了2008年10月這一指標達到了階段性高位17%,這也是金融危機之前中國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的最高水準。金融危機開始後,中國開始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到2010年5月份降低到了17.5%,之後又開始提高這一指標,到2011年11月,終於提高到了歷史上的最高位,21.5%,而這一數據比2008年的最高位17.5%,高了4個百分點,凍結資金(鈔票)1萬多億元,間接影響貸款約6萬億。

  中國貨幣數量調控,除了存款準備金這個指標,還有一個指標,就是存貸比,存貸比指標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否有衝突呢?。從定義上來看,二者自然有衝突。存貸比定義為商業銀行貸款總額除以存款總額的比值,存款準備金率指存款準備金占存款總額的比例。存款扣除準備金部分自然就是貸款,那麼兩個指標在一定程度上重合,銀監會與人民銀行的政策未免會打架。但是,考慮到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不只是存款,貸款有可能來自於自有資本、債券發行等方式,所以監管指標未必會有大的衝突。

  但是從2011年6月,中國橫空出世了一個新的監管指標,那就是日均存貸比,這可以說是貨幣政策歷史上最嚴厲的指標。如果中國考核存貸比是正確的,也沒什麼問題。

  中國考核存貸比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為了提高貸款品質,還是為了防止擠兌,但其實中國經濟基本上沒有發生擠兌的可能性。

  而考慮到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不只是存款,貸款有可能來自於自有資本、債券發行等方式,中國的存貸比其實可以高達90%,但是如果採用日均存貸比則不同了,日均存貸比其實相當於將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了25%,那存貸比一下子就降低了下來,真正的達到了75%。這樣就相當於將存款準備金提高了10個點。事情固然不出所料,就在這一政策出臺3個月後,2011年9月份,中國經濟的問題就爆發了,民間借貸出現了重大問題,再接著就是實體經濟的嚴重下滑,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日均存貸比的監測。

  這是因為存貸比日均考核,對一些中小商業銀行影響非常大。因為小企業貸款,很難再轉化成存款,基本上是放出一筆轉出一筆,賬上很少留錢,讓銀行的存款壓力備增。 另外很多小企業主要用於結算交易的基本帳戶都不開在小銀行行,信貸資金到位後,第二天錢基本就劃撥到大銀行的帳戶,這樣對小銀行存款的貢獻基本沒有。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以往年報的存貸比數據一般都是摻了水分的。每到年底,商業銀行都會突擊攬儲,經常是在最後一天,在幾近瘋狂的返點費激勵下,全部達標。而這部分資金又會在下一年年初立即轉出銀行體系。而採用日均存貸比這一指標後,以上操作無法進行,存貸比監管指標就真的見效了。其實,正是在存貸比壓力下,中國很多銀行已經放緩了對小企業的信貸投放速度,甚至連每個月的既定規模有時也不能完成。”

  其實中國只要有一個存款準備金的指標就足夠了,存貸比的指標意義並不大,存貸比最終目的是為了防止擠兌風險,但這種風險在中國根本就不存在。
返回列表